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临近中午,走访完最后一户村民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许镇镇干部文雅平回到了自己的车上。拿出手机,在“公务用车易(安徽)”app上,点击“到达目的地”,本次入村走访的行程订单便自动传到后台。
点开电子订单,申请人、出发地、出行事由等基本信息清晰在列。“这趟跑了多远的路、能拿多少出行补贴,app上一目了然。”系好安全带,文雅平向下个目的地驶去。
公务出行管理更规范透明、方便快捷,得益于芜湖推行的“信息化平台 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
入户走访、服务群众……基层干部时常四处奔走,有时却面临“事多车少”的难题。2022年9月,在总结前期公务出行保障模式、经验的基础上,芜湖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安徽省公务用车管理信息平台上,新增“距离出行”模块,借助北斗定位系统智能测量出行公里数,自动计算每人每次出行的补助费用,促进基层公务出行更顺畅。
旧模式新问题,干部报销不便,也存在虚报补助隐患
“信息化平台 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推行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分类包干法”是芜湖市保障基层公务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
什么是“分类包干法”?即乡镇领取公务交通补贴的公务员在县乡保障范围外和事业单位未领取公务交通补贴的工作人员,在未派遣车辆情况下,经申请自行选择交通工具,到所辖村、组开展公务活动,发放包干补贴。“补贴标准以乡镇政府办公大楼为起点,按照到所辖各村村委会的道路里程远近分类计算,距离越远,补贴越多。”南陵县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人章跃进说,但随着基层工作任务量增大、紧迫性提升,分类包干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最突出的缺点是补助标准不精细,有时候基层干部还要倒贴车费。”芜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赵贤好说,“长此以往,影响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与效率。”
一次文雅平入村核查3户申请防止返贫监测的村民。由于居住地分散,她要从镇政府开车先后前往东三村、华林村、李村村。“一趟往返,少说也有五六十公里。”文雅平说。按照“分类包干法”,东三村、华林村只算途经地,并不纳入路程计算范围,补贴只能按照镇政府到终点李村村的距离来算。本应80元左右的出行补贴,她拿到手只有60元。
“‘分类包干法’只计算到建制村村委会的距离,实际上入村工作,很少有只到村委会就能解决问题的。”许镇镇镇长朱兵解释,“以防汛工作为例,干部入村后,需要开车到各个河渠、水库、大堤上查看情况,虽然都在一个村里,但实际开车距离远超范围。”
补贴方式粗放,实际操作、报销也不够便捷。“每次出行前,都要填写纸质公务用车审批单,并由相关领导签字。”文雅平说,“等从村里回来,填写报销单时,相同的流程又要再走一遍,十分繁琐。”
补助发放前,乡镇党政办还要将所有审批单汇总,逐张核对出行信息、报销金额等,再按人建立报表,找镇长审核签字。“办公室人手本来就紧张,每月还要有一人专门负责此事,太费时费力。”南陵县许镇镇党政办主任郑贤胜介绍,此外,由于很难核实任务单的真实性,还存在一定的虚报补助隐患。
创新保障机制,智能测量出行公里数,自动计算补助费用
去年上半年,芜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始进行专题调研,多次征询相关部门和乡镇干部等多方意见,并在中科美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z6尊龙旗舰的技术支持下,将“分类包干法”升级为“信息化平台 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保障基层公务出行。
“与此同时,我们的相关功能在‘公务用车易(安徽)’app上同步更新。”中科美络副总经理李成好说。
2022年9月,“信息化平台 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在南陵县许镇镇、工山镇同步试行,同年11月,许镇镇正式启用。
早上8点多,文雅平开车带着两名同事去仙坊村、建福村走访。这一次,她没有填写公务用车审批单。打开“公务用车易(安徽)”app,点击左下角的“距离保障”模块,用车时间:6月6日8点55分,出行事由:拟纳入监测户入户核实,用车类型:其他用车……根据实际情况,文雅平逐一填写电子申请单。选择起点和目的地后,手机自动转到电子地图页面,先后定位“许镇镇人民政府”和“建福村”。整套流程操作下来,只用几分钟。
“现在无须等待审批,提交后就可以立即出行。”李成好补充道,“分管领导会在手机上收到审批提示,空闲时操作就好。”
9点出头,文雅平一行开车到了仙坊村。“现在app上有‘到达途经地’选项,每到一地,‘打卡’后系统会自动记录。行程结束后,系统会根据起点、途经点、终点智能匹配出行轨迹,显示出行距离,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行补贴。”文雅平说。
从仙坊村离开后,文雅平得知建福村村民王发住到了镇里,只得临时改道。实际终点与报备终点不一致,不会影响系统计算吗?“这恰恰体现出该模式的灵活性,公务出行到哪里,系统会根据实际自动判断。”芜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车辆管理科负责人汪怀生解释。
在实际运行中,技术团队也会根据使用反馈不断优化功能。“以审批时间为例,最开始平台设置订单提交后,要先等5分钟,5分钟后如果领导还没有审批,才可以直接走。但大家普遍反映5分钟太长,有些事情十万火急。”李成好说,“后来我们索性取消,先出行、后审批,最大程度满足乡镇工作实际需求。”
芜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平台技术团队,不定期到乡镇调研,听取使用反馈,持续优化用户体验。“过几天,会更新系统,解决局部地区定位偏差的问题。”李成好说。
操作流程便捷,出行费用得到压减
现在每月中旬,文雅平都会收到上个月的补贴。提交行程订单后,报销的事再也不用干部自己走流程了。
“信息化平台 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的无纸化线上操作,优化了报销手续,也减轻了审核人员的工作负担。
在许镇镇政府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郑贤胜正坐在电脑前忙碌着,当月他要负责出行补贴审核。输入账号、密码,登录管理平台,点击“出行补贴”,记录着申请人、预计出行补贴、实际出行补贴等信息的出行订单便出现在屏幕上。“审核的第一步就是筛选异常订单。”郑贤胜一边操作一边解释。
只见他在“实际补贴与预估补贴差值”一栏中输入“20元”,点击“确认”,异常订单便显示出来。“在实际审核过程中,20元的差值能检测出绝大多数异常订单。我需要详细检查这类订单的出行轨迹,再结合出行事由作出判断。”郑贤胜说,如果情况合理,就发放补贴,极少数判断不了的再去找各方核实情况。
等所有补贴确认完毕后,通过“全选”“导出”“下载”,自动生成统计表格,并在食堂门口公示。“如果有人恶意刷单,很容易就会被看出来。”郑贤胜说。
便利之余,“信息化平台 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还让基层干部的补贴拿得更加合理。新模式下,目的地设置由建制村村委会细化到了自然村或农户家,平台能依据起点、途经点、终点自动计算公里数和补贴,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各种偏差。
“各个乡镇可以根据当地交通、地形情况自定义补贴系数,例如工山镇多山区,许镇镇多圩区,前者每公里补贴费用就比后者高,计算出来的费用可弥补绝大多数普通车型的油耗和车损成本。”南陵县副县长许方震说。截至今年7月底,许镇镇公务出行订单月均费用4.38万元,而这一数字在实行“分类包干法”时为5.5万元。
服务基层治理,防止“车轮上的腐败”
前段时间,文雅平接到东联村村干部电话,称村民刘丽云(化名)申报成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但因情况复杂,一直没有结果。
“按照相关规定,村民申报后,村里必须两天内完成信息核查等手续。”文雅平立马开车奔向村里。
原来,刘丽云多年前与丈夫郑德才(化名)离婚后,便回到老家东三村居住。后来双方关系缓和,刘丽云又重新搬回东联村,但没有办理复婚手续。这两年,刘丽云因病就医吃药花了不少钱,家里入不敷出,于是主动申报成为监测对象。但考虑其没有复婚手续,且个人户籍和低保都在东三村,东联村村干部一时拿不定主意。
了解情况原委后,文雅平建议东联村将郑德才家纳入监测对象。如今,郑德才一家享受了政府购买的“防贫保”,医疗费用支出明显减少,生活有了好转。
每每提及此事,文雅平总是感慨:“有的工作必须到了现场才能更好地开展,而‘信息化平台 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考虑到了我们乡镇干部出行需要。现场能够到得了、到得快、到得早,及时解决老百姓遇到的问题,也会收获更多信任与支持,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采访中,记者得到一组数据:许镇镇正式实行“信息化平台 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以来,月均公务出行1050.78单,人均32.73单。“这也反映出,大家往下跑的频率更高了。”郑贤胜说。
“信息化平台 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电子化、智能化的特点,也为基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防止“车轮上的腐败”,提供了有效路径。
“过去,如果有人填了单子,但突然有事没走成,就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并没有到现场。但是最后报销时也交了单子,因为单子量较大,很难一一核实清楚。”郑贤胜说,现在可以实时掌握出行事由、里程、费用等关键数据,全程以工作轨迹作为依据,基层公务出行监督管理更透明。
截至今年7月底,“信息化平台 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已在芜湖市44个乡镇推广实行,4839名基层工作人员在使用,累计产生订单17580笔。“我们将不断完善相关功能和制度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切实让基层公务出行保障工作成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赵贤好说。
■记者手记
立足当地实际 提升服务质效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工作任务多、责任大,各种重点工作、常规工作、专项工作等交织在一起。合理保障基层公务出行,关系着服务群众的实效和基层治理的成效。
“信息化平台 精准货币化补贴”模式的出现是科技赋能、创新管理方式的有益尝试。它尊重基层工作任务多样性、人员多样性、需求多样性、工作紧迫性的实际,破解基层事多车少“下不去”的难题,畅通了走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该模式实施后,提升了基层干部的服务质效,形成“高效便捷用车—保障工作需求—更好服务群众”的良性循环。
编辑:胡妍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