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预备,开始!”
随着一声令下,跳绳比赛拉开帷幕。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福隆小学的学生们双手舞动绳子,尽情挥洒汗水。一个个腾空跳跃的身影迅捷而有力。
据介绍,福隆小学将跳绳列为学校特色教育项目之一,将跳绳项目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和教师,旨在提升全校师生身体素质,鼓励他们养成健康的体魄。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确定福隆小学等1075所学校为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建设周期为2年;并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校健康治理体系、提升全体学生健康素养、完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康监测评价机制、增强校园健康服务能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等7项建设目标任务。
让学生开心地笑出来、愉快地跑起来
近视率偏高、肥胖率上升、心理压力大……全国第八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但存在着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这牵动着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
教育部通知明确,健康学校建设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系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各地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学校建设路径,全面推动近视防控、肥胖防控、预防脊柱侧弯、心理健康、急救教育等重点工作取得成效,提升学校卫生健康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健康学校建设,是将国家的宏观政策落实到了微观层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玉春说,“此举旨在倡导从学校层面关注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将健康素养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将健康促进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将健康教育渗透学生学习实践生活诸环节,系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健康学校建设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为学校深度参与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
根据通知,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将按标准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设施,面向师生普及急救知识技能;全面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慢病行为危险因素及健康影响因素监测、预防与干预评价,建立健全学生健康电子档案;开展“互联网 健康教育”,形成线上线下健康教育并举新机制等。
“健康是个大概念,结合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关注肥胖、脊柱侧弯、龋齿、流感等常见病或传染病预防的同时,还需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卫生问题。”杨玉春说,“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提升健康素养、养成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学校健康教育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让学生能够开心地笑出来、愉快地跑起来。”
将促进学生健康融入学校发展规划
近年来,全国各地很多学校都将促进学生健康融入了学校发展规划,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健全学校健康治理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政体处主任朱正海表示,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和身心逐渐成熟的阶段,具有强烈地建设健康心理的需求。因此,学校将心理课和健康教育课设置为必修课,课程贯穿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此外,学校注重对家长的教育,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和网络平台进行教育,加强家校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北京市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的10所高校之一,结合学校教育学、体育运动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进行了多项实践。学校借助心理健康热线、班级雪绒花使者、网上微课等形式,帮助同学们管理情绪,应对挫折。通过教职工急救技能认证培训、校内aed设备安装,进一步提升学校师生安全防患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其中,“走进医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特色公选课程,课程邀请不同专业领域的一线医生或专家,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们进行健康知识科普。“科学、实用、浅显是对授课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高友鹤认为,为大学生普及医学知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首先,大学生的应试压力相对较小,理解能力也更强,他们会更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获取实用性的知识。其次,大学生知识的辐射范围广,见效快。
“较之中小学生,这些科学且通俗易懂的知识,不仅有益于大学生本身,而且可以通过他们进行二次传递,对其父母、朋友、同学的健康素养提升起到帮助。”高友鹤说。
杨玉春提醒,健康教育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健康教育工作要注重多方协调、系统治理。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体育运动不仅不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反而会促进文化课学习效果的提升。
“孩子们在运动中不断应对各种变化和突发情况,对提升应变能力、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都有好处。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他们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会如何有规则地去赢,形成正确的胜负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汪晓赞说,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健康校园建设要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小区等各方面联动合作的格局。
日前,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通知,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身心健康工作。
有学校提出,健康学校建设面临难以落地、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管理能力培养难等问题。
对此,杨玉春表示,国家强化顶层设计,搭建健康教育体系,但现实中仍面临执行难的问题。健康学校建设应通过课程改革、融合的方式,和教师健康素养的提升,来改变健康教育“表面化”的问题,体现健康学校建设服务学生全生命周期的特点。
“要通过交叉学科和课程融合的方式,将必要的健康知识融入考试体系,而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认知字词句的方法,使健康知识成为刻板的背诵和记忆。”杨玉春说,“要让健康教育真正成为铸就一个年轻人成长的基础性课程,贯穿在教育的每一个阶段。”
正如《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到的,将应急常识与急救技能、青春期心理、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的知识与思想政治、生物、化学等学科相结合,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强化健康行为养成、关注学生生命责任感和意义、培养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形成具有连续性的健康教育体系。
编辑:陈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