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编者按:11月3日,《中国财经报》发表文章《源头活水出新安——财政支持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纪实》,聚焦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以工作纪实方式,从加大投入、政策引导、制度创新三个方面作了报道。全文如下:
安徽省黄山市打造的百亿元水产业再添“一单”。
日前,黄山市政府和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将投入12.5亿元,在黄山市建设先进的天然饮用水等生产基地,计划2024年建成投产。“此次合作是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的务实举措,也标志着皖浙两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升级。”黄山市委书记凌云表示。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2012年实施以来,皖浙两省历经三轮试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中央及皖浙两省累计拨付补偿资金54亿元,有力支持了改革试点,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10年达到考核要求,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清水。
加大投入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踏着古朴的青石板路,穿过长长的巷子,映入眼帘的是青山,是绿水。在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坑上村的“生态美超市”,管理员江正国正在理货。“每周五是集中兑换日,村民将收集的塑料袋、旧电池、烟头等垃圾分好类交到这里,按标准兑换所需的日用品。目前货架上的东西被全部扫空了。”江正国告诉记者,坑上村有6个自然村共2000多村民,凭垃圾分类一年能兑换价值5、6万元的商品。坑上村位于新安江支流丰乐河上游。以前,村民日常洗衣不是在湖边水埠头,就是在自家门前洗衣池,洗衣水大多直接流入丰乐河内,对水质造成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村里建设了生态洗衣房,设6个洗衣池,洗衣水通过污水管道集中处理。2013年,村里引进中水回用新技术,建成日处理50吨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中水通过二级泵站引至山腰,实现了中水回收浇灌。“生态洗衣房的建设既方便了周边村民洗衣物,也解决了污水入河现象,保障了丰乐河水质。”坑上村第一书记鲍志国说。2018年,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标牌、统一运营模式、统一物品采购、统一回收物处置、统一经费保障“六统一”原则,徽州区在全区推进“生态美超市”建设。目前,黄山全市“生态美超市”有345家,实现了流域乡镇全覆盖。新安江黄山段总长242公里,水域保洁范围内有6800多个自然村落和660余条河流,所有水域作业总长3658公里、作业面积96平方公里。“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长效机制,是保护新安江一江碧水的重点,也是难点。”凌云表示。2019年以来,黄山市积极探索实施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ppp模式,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全域化清扫保洁、压缩转运、焚烧处理,建成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化收转运体系,打造了“智慧化引领、系统化运营、品质化服务、社会化共建”的环境治理“黄山样板”。为有效控制陆地生活垃圾流入河道,合作方黄山中环洁城市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水域保洁网格化管理机制,将沟渠、支流保洁纳入作业内容。“我们运用自主研发的智慧环卫管理系统,将运营与it技术相结合,部署车载智慧环卫设备3000余套,实现了作业车辆可视、品质督查可视、环卫设施运转可视、水面保洁可视、无人机巡检可视的全域立体可视监管体系。”公司总经理方长根说。“现在,生活垃圾通过保洁车和垃圾压缩站,最终进入发电厂焚烧处理,整个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垃圾和污水落地。”黄山市徽州区财政局局长周国兵表示。10年来,为了让青山更青、绿水更绿,黄山市先后关闭搬迁124家禁养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92家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同时,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累计关停淘汰污染企业220多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110多家。安徽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处长谢勇介绍,10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围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和垃圾治理,工业点源治理等工作,累计投入206.95亿元,有力支持了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推进。
政策引导 助推绿色经济发展
10年来,黄山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作为推进流域治理的根本之策。走进徽州区谢裕大茶博园看到,茶园各处布设了一片一片的“诱虫板”。“这些黄色粘虫板,是近年来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绿色防控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昆虫的趋黄性,引来害虫并将其粘在粘虫纸上。”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一平表示。“谢裕大”是安徽茶叶黄山毛峰的知名品牌。公司是国内首家新三板挂牌茶企,也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有生态茶园基地5万亩、有机生态茶园1.2万亩,年销售额约3亿元。黄山市现有80万亩茶园、70万名茶农。做好茶园绿色防控是确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2020年初,黄山市出台《推进茶园绿色防控实施方案》,在全市39个重点产茶乡镇、239个村和6个企业基地先行先试,推广“粘虫黄板 生物农药 生态农艺”模式。为有效遏制农药面源污染,促进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黄山市从2015年9月开始,在安徽省率先实施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建设。近年来,黄山市基本建成“七统一”(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与处置、统一财政补贴)的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现乡(镇)级农药集中配送覆盖率100%,村一级农药集中配送覆盖率85%。方昌升在黄山市西溪南镇琶村经营着一家放心农药配送店,由政府统一配送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目前,这家店一年能完成销售额20余万元。“放心农药全市零差价销售,价格透明。政府每季度按销售额的17%进行补贴,另外还按照销售额的3%实施浮动奖励,最高可拿到销售额20%的补贴。”方昌升告诉记者。黄山市财政局局长吴振东介绍,该市财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助推新安江流域实现绿色发展。2016年,黄山市成立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投向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目前,已完成首期规模10亿元的全额投放,其中5个投资项目完成ipo上市。6年来,基金共计完成投资约41亿元。2016年以来,徽州区累计销售配送农药价值1431万元,占农药市场总额的80%以上,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476万件,回收率达90%以上,其中规模化种植大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实现“田间零停留”。徽州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方春华介绍,放心农药的使用,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2016—2021年,经国家质检总局抽检反馈,徽州区8家龙头茶企农药残留全部符合标准。同时,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废弃物回收量逐年提高,2021年达108万件。此外,由于配送农药实行零差价销售,农业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节本率为33%。随着配送体系逐渐完善,2021年全市农药使用量比试点开始的2012年减少29%,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使用率提高到90%,农药包装袋90%回收、100%无害化处理。目前,黄山市全力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茶叶品质更好,今年产量为3.9万吨,综合产值达175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全年综合产值超210亿元,创历史新高。黄山市还大力发展徽菊、泉水鱼等专精特新型现代农业,打响“田园徽州”精致农产品公用品牌。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基础,工业上,黄山市全力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9大新兴产业,去年gdp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均创2014年以来新高;服务业上,黄山市全面实施“创意黄山·美在徽州”城市品牌全球推广计划,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制度创新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10年来,黄山市建成城镇污水主干管网320公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市森林面积达12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7.4%提高到82.9%,实现以“万亩林海”涵养“一江清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5%以上。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如今,漫步新安江畔,江流清澈、倒影如画,构成一幅独特的徽州山水图。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安江流域地区正逐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新安江流域的美丽蜕变,离不开2012年试点启动的皖浙两省“对赌”协议。作为流域上游省份,安徽省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作为生态强省“一号工程”,纳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领导小组,在省政府办公厅专设处室,协调指导黄山市和省直相关部门从事具体工作。“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凌云介绍,黄山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全面建成全流域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制定全国首部《河湖长制规定》地方性法规,配套形成70多个规范性文件,固化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生态考核“一票否决”等经验做法,完善责任清晰、奖罚并重、行之有效的机制体系,构建起制度机制的“四梁八柱”,用刚性制度守护一江清水。黄山市还积极推动上下游建立定期沟通协商、联合监测、汛期联合打捞、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共保联治体系。谢勇介绍,近年来,安徽省财政厅出台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以水质改善为导向的全过程资金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2019年,省财政厅组织开展了新安江生态补偿工作绩效评价,结果为“优”。在皖浙两省共同努力下,三轮试点接续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安徽省不断推广“新安江经验”,有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新安江流域补偿试点经验在全国13个流域、18个省份推开,入选中国改革十大案例、中组部“攻坚克难案例”。目前,皖浙两省正推动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升级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将生态补偿机制上升为区域发展战略。“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以生态补偿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这便是被总结为“新安江模式”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如今,这一“源头活水”正从皖南、从安徽“流”向全国。
编辑:洪书秀